近日,山姆会员商店因上架低糖好丽友派、溜溜梅等大众品牌产品,同时下架太阳饼、米布丁、低糖蛋黄酥等口碑商品,引发会员强烈不满,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。这场风波背后,山姆究竟得罪了谁?
首先,得罪的是为“严选”买单的会员。山姆的会员费本质上是消费者对“精选服务”的信任投票。中产客群愿意支付260元年费,看中的正是山姆“人无我有”的稀缺性。然而,当曾经引发抢购热潮的蛋黄酥、焦糖饼干千层等特色商品悄然下架,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商超随处可见的好丽友、卫龙、徐福记,会员的“特权感”瞬间崩塌。有会员直言:“我花钱办卡进会员超市,你卖我家门口就能买到的东西,把我们当韭菜收割?”
其次,得罪的是对品质有执念的消费者。好丽友虽推出“减糖80%、增可可30%”的新品,但消费者反馈“实际甜度超预期”,评论区300余条差评直指口感与宣传不符。更关键的是,好丽友品牌自2022年“配料表双标”风波后,其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已蒙上阴影。尽管官方澄清配方全球一致,但会员仍担忧品牌信誉影响消费体验。当山姆将自身“严选”招牌与争议品牌捆绑,无异于主动稀释品质壁垒。
更深层看,山姆得罪的是自己苦心经营的差异化定位。从“精选”到“大众化”的选品逻辑转变,暴露了其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坚守间的摇摆。当县域新店需要性价比商品吸引下沉市场,而一线客群仍追求稀缺性,山姆的“左右互搏”最终让会员成了牺牲品。若无法重建“山姆标准”,这场信任危机或将动摇其付费会员制的根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