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与重庆再度以“高温霸榜”的姿态成为全国焦点

百度AI 2025-07-18 阅读:11 评论:0
2025年盛夏,四川与重庆再度以“高温霸榜”的姿态成为全国焦点。7月16日,重庆23个区县最高气温突破40℃,奉节以42.5℃刷新当地7月历史极值,四川多地气温同样持续攀升,两地联手演绎了一场“高温持久战”。这场热浪的背后,是地理、气候与全...

2025年盛夏,四川与重庆再度以“高温霸榜”的姿态成为全国焦点。7月16日,重庆23个区县最高气温突破40℃,奉节以42.5℃刷新当地7月历史极值,四川多地气温同样持续攀升,两地联手演绎了一场“高温持久战”。这场热浪的背后,是地理、气候与全球变暖共同编织的“高温剧本”。

1.png

地形:天然“保温罩”加剧热量积聚
川渝地处四川盆地,四周高山环绕,宛如一个巨大的“聚热盆”。夏季,来自太平洋的季风翻越山岭后下沉,形成焚风效应,进一步推高气温。重庆主城区海拔仅167米,被华蓥山、明月山等平行岭谷切割,热量难以扩散;而长江、嘉陵江等水体在高温下蒸发旺盛,空气湿度常超70%,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高出3—5℃,形成“蒸笼式闷热”。

气候:副高与大陆高压“双重夹击”
今年夏季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强势联手,形成稳定的“高压穹顶”。下沉气流抑制云层形成,导致川渝地区晴朗少云,太阳辐射强度达每平方米1000瓦以上,地表温度可飙升至60℃。同时,高压系统阻碍冷空气南下,使得高温天气持续数周之久。气象专家指出,这种“双高压”配置在近年来愈发频繁,是极端高温增多的直接推手。

全球变暖:极端天气的“催化剂”
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报告显示,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℃,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4—5倍。川渝地区作为气候敏感区,近十年高温日数年均增加8天,2022年重庆北碚曾创下45℃的全国极端高温纪录。此次热浪中,重庆森林火险等级持续“极高”,涪陵、江津等地发生多起山火,凸显气候危机对生态安全的威胁。

应对:从个人到城市的“清凉行动”
面对高温,川渝人民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智慧:傍晚江边纳凉、火锅店里挥汗如雨、防空洞变身“纳凉圣地”。而城市管理者则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、推广透水铺装、优化通风廊道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。气象部门预测,7月20日后台风外围气流将带来降雨,但长期来看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构建气候韧性社会仍是根本之策。

当“火炉”成为川渝的夏季标签,这场高温持久战不仅是自然的考验,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警示。唯有敬畏自然、科学应对,方能在“热浪”中守护一方清凉。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文章
  • 投稿格式神器:一键生成符合期刊要求的排版

    投稿格式神器:一键生成符合期刊要求的排版
    投稿时,格式错误往往是作者被“秒拒”的隐形杀手。不同期刊对字体、字号、行距、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千差万别,手动调整不仅耗时耗力,还容易因疏忽导致反复返工。如今,智能排版工具的崛起,让“一键生成符合期刊要求的投稿格式”成为现实,为创作者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。传统排版之痛:细节决定成败,却易被忽视期刊投稿的格式要求堪称“细节控”的终极考验:有的要求正文用宋体小四号、1.5倍行距,摘要需用楷体加粗;有的规定参考文献必须按“作者-年份”制排序,且标点符号需用半角;还有的对图表标题、公式编...
  • 学术小白如何投中核心期刊?

    学术小白如何投中核心期刊?
    对于学术小白而言,向核心期刊投稿常被视为“高难度挑战”,但只要掌握策略、避开误区,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。以下从选题、写作、投稿三个阶段,为新手提供可落地的行动指南。精准定位:选对“赛道”比盲目努力更重要核心期刊的选题偏好具有高度垂直性。投稿前需通过“三步法”锁定目标:分析期刊定位:下载目标期刊近3年目录,统计高频关键词(如“数字经济”“乡村振兴”),明确其核心研究领域;追踪学术热点:结合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、教育部年度重点方向,筛选与期刊领域交叉的热点(如“AI赋能基层治理”...
  • 给儿童杂志投稿:编辑最爱的3类主题

    给儿童杂志投稿:编辑最爱的3类主题
    儿童杂志的编辑在筛选稿件时,往往更关注内容能否贴合孩子的认知特点、激发阅读兴趣,同时传递积极价值观。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杂志内容定位,以下3类主题最受编辑青睐,新手作者可重点突破。一、成长故事:用“真实感”引发共鸣儿童正处于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,对“同龄人的经历”格外敏感。编辑偏爱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成长故事,主题可聚焦“克服小困难”“学会新技能”“处理人际关系”等。例如,一个孩子因害怕游泳而拒绝下水,在朋友鼓励下尝试憋气、蹬腿,最终爱上游泳;或因弄坏同学的玩具而内疚,通过...
  • “榕树下”复兴计划暨2025全国短篇征文:以文学之根滋养时代精神

    “榕树下”复兴计划暨2025全国短篇征文:以文学之根滋养时代精神
    一、计划背景:榕树精神的当代回响榕树以“独木成林”的生命力,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与包容性。在快速变迁的数字化时代,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,需如榕树般扎根现实、枝延创新。文化隐喻:榕树的气根落地成干,恰似文学创作需从生活土壤中汲取养分;其树冠庇荫众生,呼应文学承载集体记忆、滋养心灵的功能。时代需求:2025年,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重塑叙事方式,但文学的“人文温度”与“真实共鸣”不可替代。征文旨在唤醒对文学本质的思考,探索短篇创作的当代可能性。二、征文主题与方向核心主题:“...
  • 已明确!爸妈公积金能帮还房贷了

    已明确!爸妈公积金能帮还房贷了
    近日,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新政,明确支持父母与子女“公积金共济”,即父母公积金可提取用于偿还子女房贷,或子女可提取父母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。这一政策调整,犹如一场“及时雨”,为年轻购房者缓解了房贷压力,也为家庭资产配置提供了新思路。政策破冰: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家庭共济”过去,公积金使用以个人账户为单位,即便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套房,公积金也无法直接用于还贷。新政实施后,家庭成员的公积金实现“跨代流通”。例如,在杭州,子女购房后,父母可凭购房合同、贷款合同等材料,每年提取一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