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新政,明确支持父母与子女“公积金共济”,即父母公积金可提取用于偿还子女房贷,或子女可提取父母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。这一政策调整,犹如一场“及时雨”,为年轻购房者缓解了房贷压力,也为家庭资产配置提供了新思路。
政策破冰: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家庭共济”
过去,公积金使用以个人账户为单位,即便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套房,公积金也无法直接用于还贷。新政实施后,家庭成员的公积金实现“跨代流通”。例如,在杭州,子女购房后,父母可凭购房合同、贷款合同等材料,每年提取一次公积金用于还贷,提取额度不超过实际还款额;在天津,子女购买共有产权房时,父母公积金可直接划转至监管账户支付首付款。这种“家庭账本”的打通,让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从“个体支持”升级为“家庭托底”。
现实需求:年轻购房者的“减压阀”
当前,一线城市首套房平均首付比例超30%,二线城市房贷月供占家庭收入比例常达40%以上。年轻购房者因工作年限短、公积金缴存基数低,往往面临“首付难、月供重”的双重压力。父母公积金的加入,相当于为家庭购房资金池注入“活水”。以北京为例,若子女月供2万元,父母双方公积金账户余额共50万元,按每年提取12万元计算,可覆盖子女近半年的月供,显著减轻还款压力。
政策延伸:激活存量资金,促进住房消费
据统计,全国公积金缴存余额超9万亿元,其中大量资金因使用限制处于“沉睡”状态。允许父母公积金参与子女购房,既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又能释放家庭购房潜力。专家指出,这一政策与“认房不认贷”、降低首付比例等措施形成合力,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,推动住房消费回暖。
当“六个钱包买房”成为现实,父母公积金的“共济”功能,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温情支持,更是对家庭责任的传统回归。政策虽小,却让“家”的温暖在房贷重压下愈发珍贵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