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不少消费者发现家中蜂蜜出现结晶现象,引发“能否继续食用”的广泛讨论。经国内食品科学专家证实,蜂蜜结晶本质上是葡萄糖析出的物理变化,只要未变质即可安全食用。
结晶原理:葡萄糖的“冬眠”现象
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,其中葡萄糖在低温(13-14℃)或静置条件下易形成微小晶体。这种结晶过程如同糖水冷却后析出糖粒,不改变营养成分。国内营养科主任指出:“结晶后的蜂蜜仍保留酶类、矿物质等活性物质,其能量供给和保健功能未受影响。”
三招辨别变质风险
气味检测:正常蜂蜜散发蜜源植物清香,若出现酸腐味或酒精味,则可能因污染变质。
外观观察:变质蜂蜜常伴随浑浊、气泡或分层现象,而结晶蜂蜜质地均匀,仅呈现固态或浓稠状。
储存溯源:密封良好、避光保存的蜂蜜更安全,若长期于高温潮湿环境,即使结晶也可能变质。
肠胃敏感者需注意,结晶蜂蜜质地较硬,可能加重消化负担;糖尿病患者则应严格控制摄入量,因蜂蜜含糖量与结晶状态无关。专家建议,每日成人摄入量不宜超过30克,儿童需减半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