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站在海边眺望,海水常呈现蓝绿交织的梦幻色彩,而舀起一捧海水却清澈透明。这种视觉差异源于太阳光与海水分子间精妙的光学互动。
太阳光由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色光组成,不同波长的光穿透力差异显著。红光、橙光波长较长,能深入海水数十米后被吸收,黄光穿透力稍弱,在浅海区域逐渐消散。当深度超过100米,绿光也开始被吸收,此时仅剩蓝光凭借更短的波长,在海水分子间发生瑞利散射——如同微小棱镜将蓝光向四面八方折射,部分光线反射回海面,进入人眼形成蓝色视觉。
海水呈现绿色则多见于近岸浅海。当水中悬浮泥沙颗粒或富含叶绿素的浮游生物增多时,蓝光散射被削弱,绿光因波长稍长更易被反射。例如,黄海因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,海水常呈黄绿色;红海则因嗜盐红藻大量繁殖,将海水染成独特的红褐色。
从深海到浅滩,从清澈海域到富营养化水域,海水的蓝绿变奏曲始终由光的吸收、散射与水体成分共同谱写。这抹流动的色彩,既是地球表面最壮阔的天然画布,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直观标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